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国内会议

国内会议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平行会议“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顺利召开

来源:中国动物学会保护生物学分会     发布时间:2025-09-26 10:41

         2025922日至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伊朗副总统兼生态环境保护组织主席安萨里等出席开幕式。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约4000名代表参加了本届大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体系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国际会议,大会十年一届,本次是首次在中国、亦是首次在亚洲召开,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大会审议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和《杭州宣言》,明确了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建设与生态治理的发展蓝图。

923日,大会平行会议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联合承办,中国动物学会保护生物学分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办,吸引了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教授(Shahbaz Khan)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魏辅文先后致辞,21世纪中心副处长刘荣霞主持会议开幕式。与会嘉宾一致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需要依托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共同探索有效路径。

会议学术报告内容涵盖宏观生态学、基因组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等多个前沿领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总结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进展与挑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院士深入分析了植物多样性的现状与未来方向;国务院参事、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葛剑平教授探讨了大数据时代生态大科学研究的新机遇;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启业研究员介绍了基因组技术在生物多样性数字化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则分享了关于捕食者恐惧机制的研究成果。此外,多位专家围绕濒危动物迁地保护与野生种群复壮、水生植物迁地保护、濒危植物修复、濒危物种基因组学及野外调查等展开交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专项的近30位负责人到会,充分体现了科研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度关注。

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承担了国家展板展示任务,集中展示了我国在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建设、在武夷山、卧龙、车八岭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示范应用,以及在百山祖冷杉、银杉等极危植物人工繁育和锡林郭勒草地恢复方面的最新成果。展板展示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责任担当,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显著提升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目前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74%的重点保护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鹮、藏羚羊、苏铁等百余种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中有升。环境DNA监测、声纹识别、无人机巡护等新技术为江豚、海南长臂猿等物种保护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助力多种濒危动植物实现种群恢复。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栖息地破碎化、气候变化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合作、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为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贡献智慧与力量。